光—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臺灣文化協會一ΟΟ年
HOPE—希望的形狀:台灣⽇本設計師聯合創作展
以拉號奇航—臺灣插畫之全面啟動
高雄原來這麼大
展高雄:山鹿與苦花魚-那瑪夏特展
邱敏田是台南鄉下的農家子弟,小時候熱愛運動對畫畫並無接觸,直到退役後考上台灣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,畢業分發並轉調至鳳甲國民中學,才有機緣接觸到繪畫領域。 剛開始在學校同事黃嘉明老師啟蒙下,入門學習嶺南畫派的傳統畫法,之後自我學習一段時間,民國96年從學校退休後,經人介紹到台北向嶺南派大師黃磊生老師學習;民國105年經同好介紹,向國畫大師薛清茂老師學習山水畫至今,也經常參加地方聯展。 邱敏田認為學習畫國畫後,使他在運動之餘,還有不同調劑身心打發時間的方法,也可和同事、同好聯絡感情,可說一舉數得。
邱秋德具藝術創作、玻璃工藝及工業設計之專業背景,並且一直在推動玻璃材質應用於藝術創作及產品設計,表現玻璃之美與玻璃之用不遺餘力,也是國內極少數的玻璃藝術創作者。他積極推廣玻璃藝術國際交流教學及玻璃公共藝術設置,受邀擔任各項美術獎與公共藝術競賽評審,舉辦國內外玻璃藝術展覽數十次,作品為各界及博物館收藏。 長久以來專注於玻璃材質美感在藝術風格表現上的議題研究,運用玻璃在高溫燒熔的過程中藉由造形藝術的表現,邱秋德的作品富色彩的層次感及材質的肌理美,更透過特別的光影效果,呈現玻璃材質變化之無限可能性,並藉由複合媒材的整合與裝置藝術方式的表現,建立玻璃立體造形及空間氛圍,尋求從傳統風格中演變出新意境的思維及新審美的情感。 邱秋德的創作風格是以抽象表現主義為基礎,用觀察大自然生息的奧妙,放開事物外在形態直抵心靈的感受,來傳達各種情緒感覺,激發想像並喚醒思維與情感,追求人類精神領域的提升與延展,使心靈層面為依歸,達到天、地與人合一,創造永恆不褪色的美,期使觀賞者從直觀視覺中獲得豐富雋永的審美感受。 此次「心象之相」的創作觀點,強調藝術創作在媒材、形式與內涵的整體表現合而為一,建立形色之間的直觀感性審美,藉由作品的媒介,表達出宇宙間的真理與美感,並激發人性中至高審美的底蘊,創造出造形藝術表現無限可能的內涵,並藉著玻璃材質的應用,在「內在真實情感的表現」、「直觀感性上的審美」、「形色新意象的質感表現」等議題上, 期許創造出心靈感動與生活情境的美感。
108 年本局辦理街頭展演場次為302 場,表演人次486人,觀賞人次254 千人,以旗津海岸公園舉辦99 場最多(占32.78%);旗津海岸公園觀賞人次85 千人最多(占33.46%)。